從物品到空間,改寫收集的故事

我發現,幾乎每個人都會有收集某種東西的傾向。這或許與我們的祖先有關——原始人類因資源匱乏,學會將多餘的食物儲存,這種行為隨著農業革命進一步演化。或許這樣的本能已經遺傳下來。然而,在現代物質充裕的環境下,人們的收集範圍早已超越了生存所需,小到遊戲卡、玩具模型,大到跑車與遊艇,應有盡有。

我的收藏故事:從書架到空間

回想起來,我的收集習慣也從小就存在。小時候,因為父母管得較嚴,我並沒有機會收藏玩具,但我熱愛閱讀,於是將更多心思和金錢花在書籍、漫畫與雜誌上。我有些強迫症,總想把每一系列的每一期都集齊。隨著時間推移,我變成了「書本收藏家」。

書架上的書本排得整整齊齊,看起來非常賞心悅目。每當我看到自己滿滿的書架,都會感到一股驕傲。然而,幾次大掃除後,我開始反思這份「驕傲」背後的真相。

從書本收藏到極簡啟發

每次打掃書架,我都得費力清理灰塵,而這時我突然意識到,這些書大多只是被擺著,並沒有被閱讀。有些內容我早已記住,有些書甚至並不真正喜歡。與其說我在收集書本,不如說是收集了一份「擁有它們」的感覺。

這個發現讓我下定決心處理掉這些書——將它們送給更需要的人,或是捐贈給機構。這比處理衣服還要困難,我掙扎了很久,也多次重複篩選過程,才真正完成這項挑戰。

重新審視我們的收集習慣

在這次經歷之後,我開始注意自己的日常行為,也留意到其他人的習慣:

如果真的用得上,保留這些物品自然無可厚非。但我們往往越收越多,最終變成了囤積的煩惱。現在的我,會特別注意這些物品:不要的絕不帶走,哪怕是免費的;沒用到的則及時處理,轉交給有需要的人

現在,我只收集空間

隨著極簡生活理念的實踐,我不再追求物品的收集,而是轉向一種新的愛好——收集「空間」。對於極簡主義者來說,留白的空間才是最令人著迷的收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