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整理收納術
在實踐極簡主義的過程中,我閱讀了許多有關斷捨離和極簡主義的書籍,也觀看過相關影片與節目,還參加了日本整理收納專家協會的線上基礎課程。這些學習和實踐讓我受益良多。然而,在這條路上,我也經歷過掙扎,比如買錯東西、猶豫物品的去留,甚至一度囤積過。
人無完人,因此實踐極簡主義時,不要輕易放棄。了解自己的現狀,找到屬於自己的極簡模式,才是關鍵。以下是我維持極簡生活的三大步驟:
1. 設定目標
極簡的第一步,是清楚自己的目標,因為目標會為我們指引方向。對我來說,這些是我實踐極簡的動力:
打造寬敞舒適的居住空間,減少家務時間與精力
清楚了解物品的存放位置,不浪費時間尋找東西
減少衝動消費,學會有條理地理財
每個人的極簡目標都不同,所以在開始之前,請花時間思考你的目標是什麼。
2. 整理與收納
(1)整理:物品對話法
整理是極簡生活的核心。我透過「與物品對話」的方式,了解每件東西與我生活的關係。幫助我決定物品去留的關鍵問題包括:
這個東西的用途是什麼?
我現在有在用它嗎?上次用是什麼時候?
當初為什麼會擁有它?當時的情況和現在有什麼不同?
回答這些問題後,我會將物品分為「需要」和「不需要」兩類,並採取以下行動:
處理不需要的物品:可捐贈、轉賣或回收。
收納需要的物品:為每件物品找到適合的專屬位置。
(2)收納:科學分區法
收納不是簡單地「收起來」,而是需要考慮設計和調整,避免再次凌亂。我的方法是:
按照類別、用途、使用頻率歸類:如文具、餐具、梳妝用品等。
設置專屬位置:根據日常動線,將常用物品放在最順手的位置,少用物品放在儲藏區域。
減少拿取動作:常用物品應能一個動作就拿到,避免不必要的操作。
這些方法需要不斷實驗與調整,才能找到最適合的收納方式。
3. 長期維持與調整
整理和收納完成後,維持才是長期極簡的挑戰。我用以下方法保持極簡:
一進一出原則:新增物品時,處理掉一件舊物,保持物品總量不增加。
待定區策略:對去留不確定的物品,放入待定區,設定時間期限(如三個月),到期後再決定處理方式。
定期檢視:每隔一段時間,分析自己的極簡狀態,根據最新生活需求進行調整。
極簡生活並非一成不變,我們的生活會隨時間改變,極簡模式也需要與時俱進。